///
《#圈外編輯》讀後◎都築響一
///
光看目次的話會真以為這是一本教讀者如何成為一位編輯的書。
(人家書名就叫圈外了。)
諸如「做一本書要從何開始」、「如何養成自己的編輯觀點」、「編輯辦得到什麼」等等標題,似乎能帶給讀者一套有跡可循的理路,可以按圖索驥、學習如何當一位編輯。
結果一翻開,作者在前言裡就說:「如果期待我透過這本書傳授具體的『編輯術』,只會希望落空。」
好的,難道如果只想知道一些編輯的撇步,就該闔上這本書毫不留戀的轉身離開嗎?
其實也未必,只是在閱讀本書之前,若能先了解作者 #都築響一 的身分背景的話,或許會更能吸收他的故事經歷跟大叔碎碎念。
#他是一位自由編輯
#他是一位雜誌編輯
#他是一位採訪編輯
所謂自由編輯,他的職涯中多半時間不任職於單一出版社;所謂雜誌編輯,這應該不需要解釋吧,他的編輯作品以雜誌為主;所謂採訪編輯,他的工作內容從企劃、採訪、攝影(他也是攝影師)到撰寫、編輯,全部含括在內。(而且這人出了很多書)
釐清作者的背景之後再來讀這本書,挫折感(?)會小一點,畢竟都築響一的經驗不是一般辦公室裡的文編可以想像的;加上這個作者的獨特性格,講話沒在客氣的,閱讀時偶爾會有肚子挨了一記悶拳的感覺也是剛好而已。
雖然作者的背景跟編南轅北轍,不過書中還是有不少警世名言可以做為警惕參考,諸如:
「比起每月的薪水入帳,每天的內心悸動才是更重要的。而從事編輯的微薄幸福在於光靠好奇心、體力、為人就能帶來成果。」
「做書重要的不是技術,唯一的關鍵只有『想要做一本書的強烈念頭』。」
「因為說到底,比起押錯寶遭恥笑,想做的東西先被做走更令人不甘心、更討厭吧。沒有這種想法的編輯還是轉行比較好。」
「假如『學習編輯的竅門』真的存在的話,我認為只有一個,就是找到自己喜歡的書,仔細地將它讀進心裡。」
「我認為這非常恐怖。該說是入鄉不知不覺就隨鄉了嗎?在不適合自己的編輯部苦撐,等於是穿著不合身的衣服,穿著穿著反而就變成符合衣服的體型了。」
「編輯這種工作的薪水若換算成時薪,只能用悲慘兩個字來形容。做的事情如果不有趣的話,到底還能獲得什麼呢?」
做喜歡的書、做自己感興趣的書、做能激發想法的書,我想這就是都築響一這本書帶給我的「編輯竅門」吧!
#編走編看
#B編的冊格仔